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向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抽象艺术

2022-07-14 09:31:3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在20世纪50年代席卷全球的艺术浪潮中,抽象艺术无疑是最为强劲和耀眼的。发展至今,仍在多元的国际艺坛拥有一席之地,并风靡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

  此间涌现出的如赵无极、刁德谦、林寿宇、朱德群等华人艺术家,面对欧美抽象艺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流派,他们以东方文化为底蕴所创造的独特表现语言,不仅让中国的抽象油画艺术自诞生之日便保持着与世界同频的发展节奏,而且通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并绵延至今,代有人才出。

  当通过拍卖来梳理中国油画的现当代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生态构成的明显特征和应有之义时,每季涌现拍场的艺术家及其经典创作,不仅让藏家怦然心动,更引发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自觉扛起以学术引导市场、以市场促进学术的大旗,中国嘉德在多年的积累和努力中,在全面呈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于抽象艺术这一重要品类,除竭力寻求赵无极、朱德群等名家精品力作之外,更在殚精竭虑地发掘那些在市场中多被忽略或者低估的艺术家。本季中国嘉德寻找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每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艺术家,从而全面展现中国抽象油画艺术的当代风采和时代特色。

  刁德谦

  以高度思辨性与实验性开拓抽象艺术

  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可谓现当代艺术家的舞台和摇篮,1943年出生于中国成都、12岁迁居纽约的刁德谦,正好在纽约澎湃的当代艺术大潮中度过少年时期。成年后的他,在60年代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似乎是水到渠成。

EBCUKiEG4bDvS5AOIYLdsZsQjuFJUykT7WxjCz0f.jpg

刁德谦(b.1943)

  绘画天赋极强的刁德谦,在70年代便受到美国艺术界的关注--其作品于1978年就登上《Artforum》封面,成为纽约艺术圈的讨论对象。刁德谦在众星云集的纽约画坛脱颖而出,得益于他对现代经典的崇拜,更因他在抽象艺术初兴的70年代就竭力尝试如何迈出现有框架,而使其创作极富思辨性与实验性。

0FHlX7AYhWcooyk8ABNcEvbhqSDr4LdpbQmtRNYt.jpg

  刁德谦(b.1943) 无题

  1973 年 布面 油画 216×168 cm.

  签名:David.Diao untitled 1973(画背)

  RMB: 600,000-80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

  刁德谦创作于1973年的作品《无题》,充分体现了他在创作生涯前期的深度探索与苦思追寻--在大尺寸的画布上刷涂上色,没有明确方向性与与边界,以纯粹视觉美感引发精神上的涟漪,艺术家尝试以卷筒缠绕布匹于画布上擦、滚、涂抹,直到营造出满意的效果;在思索色块与色块的边界关系时,他兼用相似手法,博採众长,以更加多变的视角,形塑属于自我的抽象语言。这正是刁德谦70年代初抽象绘画的特征与独特手法--其实在70年代初期,刁德谦还尝试不同的媒材,例如:海绵、滚轴、捲筒缠绕布匹等代替笔刷,在画布上擦、滚、涂抹,将手绘质地与构图刻意隐去,在当时不仅独具一格,且处于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沿。

  同样以物体横向刮抹画面颜料,使画面颜料在半自动性技巧下形成朦胧斑斓的视觉感,并形成自身抽象语汇的代表艺术家当属--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而他尝试使用多样媒材进行抽象绘画,引入物体刮擦画面的手法,最早则见于1976年出现的“Abstraktes Bild”系列。由此对比可见,相似的概念实验,刁德谦在时间轴上更加领先里希特;而刁氏在抽象艺术探索上的开创性,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凭借艺术创作上的超前性,刁德谦的作品深受众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包含惠特尼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及香港M+博物馆等追捧,使其成为20世纪后半叶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美籍华裔抽象艺术家。在不断完善书写的艺术史中,在21世纪的国际视野之下,刁德谦作为一位反映时代、领先时代的创作者,必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林寿宇

  以理性的美学逻辑打破抽象的传统

  相比刁德谦的极具开创性以及赵无极和朱德群的热情奔放,193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贵族世家的林寿宇,则是以一丝不苟的理性,打破了绘画、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线,塑造出清晰而绝对的美学逻辑而迅速“出圈”--专业从事绘画后不久,他便获得金贝尔斐斯画廊(Gimpel Fils)的赏识,同年成为画廊的代表艺术家,并于当代艺术学会举办个展。

  1964年,他成为第一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华裔艺术家。自此,林氏在国际间取得一席之位:他曾荣获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现代雕塑展”首奖;1967年,入选匹兹堡卡耐基国际美术展,与弗朗西斯·培根一同获颁“威廉佛瑞纪念收藏奖”。

MIT5v5Up0TlWnHBG4sc4BUWTo9xCCGv11kWySh8Z.jpg

  林寿宇(1933-2011年)

  纵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林寿宇,他在英国所从事的极限绘画创作,均传达出近似中国古典文人画中“空”“无”的极简美学意境,其艺术成就不仅享誉国际艺坛,也对台湾20世纪80年代创作几何抽象形式的艺术家产生深刻影响。

  林寿宇在60年代享誉欧洲的“绘画浮雕”系列,是他在修读建筑学时所养成的一套理性逻辑思维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绘画以视觉经验为基本的透视法,利用绘画作成浮雕的方式,让画面产生光线及阴影变化而产生的。此中精品《绘画浮雕》是通过在画布上铺垫白色的世界,后贴上铝板,矩形浅灰上,覆上了正方型深灰,再到更大的白色矩形,完成一个以直线组成的构图。三个层次独立而完整,几何构图经精确数学计算,比例完美,又抓住了肌理、光感与空间的对比--此结构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兼具工业感和时代感的包豪斯风格相似,但又突显了艺术家面对“极简主义”所采取的数学式精准以及内省态度,这即是林寿宇艺术实践的核心。

HUuW2MkXSFi3kJ4zw7GhPlTXgVDWUm60k8Gx5PhX.jpg

  林寿宇(1933-2011) 绘画浮雕

  1964 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28×76 cm

  签名:LIN 1964(画背);RICHARD LIN 1964(龙骨)

  发表: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

  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 2010,图版第131页

  展出: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

  2010年5月15日至9月26日,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

  来源:

  原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亚洲私人收藏

  RMB: 1,400,000-2,000,000

  值得一提的是,林寿宇是60年代将铝运用在绘画中的“垂范者”,这也成为其“绘画浮雕”系列早期最常用的媒材之一。正因如此具有开创性和重要性,在60年代中后期,林寿宇甚至曾以“铝板浮雕”命名作品。《绘画浮雕》则完整反映了林寿宇60年代中期对铝材的探索性运用--借由两种不同色调和质感的铝片,令画面的三维层次被更显著地扩展并加深;在美学上,画面形成的反射性的深灰色方形,是艺术家对“蚀”概念的呈现--画布上大片的白色之上的深色也在“无”中强烈的“有”,同样是艺术家立足于绝对主义美学,并揉合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老庄思想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概念,为中国传统自然观赋予一种“后现代”的意识表现。正如林寿宇在访谈中所说:“创作它自己会走到那里,它自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不能逼它,自然地两个正方形会出现。”

  赵大钧、杨识宏、李向明

  从写实、具象中崛起的抽象

  展现艺术的思考

  1938年出生于汉口市、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赵大钧,从事绘画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半个多世纪,作品融汇中西艺术,在具象、意象、抽象等绘画语言上均有深入实践和探索;因在学术界和市场中名声不显,而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位隐者”。在鲁艺和东北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艺术氛围中,其持之以恒的现代性探索,使自己成为东北当代艺术中的“另类”和脊梁。

YJmn0SqW8KCz5ixO10MV3JO9TvU66XubS2p1bubj.jpg

  赵大钧(b.1939)

  在2000年至2008年间,由于身体原因,赵大钧开启了艺术创作中“打破自己”“打碎自己”的创举后,伴随而来的更多“顿悟”,使其创作更多通过抽象所表现出的有趣、大胆且谦逊,最终让作品蕴含着更多的文人性情、自由书写和故事题材,上承吴大羽,却又不像吴大羽那样直接用线色喻景、写形,而是把画面整体作为某一个实有对象的写照。如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1726》,便是赵大钧最新创作中,内涵极为丰富的代表作。

y08HlFrYkRlb0wLclYU0DFpZXbD5pXGr4V4VY8rh.jpg

  赵大钧(b.1939)作品 1726

  2017 年 布面 油画

  160×150 cm.

  签名:2017 大钧

  展出

  “汉柏·江声-赵大钧、王劼音双个展”,

  2021年11月,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

  RMB: 120,000-180,000

  作为继赵无极、朱德群之后对抽象艺术再度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华人艺术家。杨识宏,是第一位获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P.S.1当代艺术中心“国家工作室”计划奖助的华人艺术家。1989年获得“杰出亚裔艺术家奖”。

rFUS1CLnJoag7Cc4q8pW9lYl1EElIt8CwyekTLIB.jpg

杨识宏(b.1947)

RNCeZGgQtsb4jZRSp2smD0qvQOQvNF4UUzopIppO.jpg

  杨识宏(b.1947) 花开

  2008 年 布面 丙烯 64.5×90 cm.

  说明 附恒邦艺术出具之作品保证书

  RMB: 80,000-120,000

  其艺术创作虽然涵盖摄影、版画、素描、水墨、陶瓷、绘画等诸多领域,艺术经历也是从具象转换到抽象,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是创作思考的主轴--从最初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到“都市文化”的批判;及80年代旅美后涉及“后现代的浪漫与象征主义”;至90年代开启以“植物美学”为抽象绘画创作风格;2000年以后则开始于内在世界的精神性探讨,如创作于2008年的《花开》便是此阶段的代表。

LEKfPjjBGq3a0AomzDLxUZUIxKWKJ2MhoUNdPo8m.jpg

李向明(b.1952)

  李向明,其艺术路径在同样经历具象到抽象的转变之同时,还形成了从绘画到综合材料及装置、平面到空间的形式跨越与混搭。

rFgIKYOh7iOex3QW6D0oljdj1SlSej7msbm3seAP.jpg

  李向明(b.1952) 无题(双联画)

  2008 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80×140 cm.×2

  签名:向明 2008

  发表 《李向明:土语》,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2年1月,第162 至163页

  RMB: 150,000-200,000

  其创作自进入21世纪后更有了明显的转向,体现出作为中国抽象艺术家的文化身份的深度思考,更重视在国际化语境下对艺术本土性的研究,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源性与艺术家生存经验的统一。创作于2008年的《无题》(双联画),就是李向明提出 “土语”精神母题、建构“补丁美学”新概念后震动业界,并将相关理念付诸艺术实践的最典型的艺术表现。

  谭  平

  以抽象艺术把架上拓展至空间绘画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谭平,1960年生于中国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而他开启对“抽象”语言的最初探索也是早在1987年--正是中国油画界产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一年他完成了名为《抽象》的铜版画作品。此后,他逐渐抛开题材的限制,走向平面化的尝试。2003年之后,谭平的工作重点彻底转移至抽象艺术创作。

t5I5GjZph06jvbZQUHtnp4W6AZ4GqASu2C8HtvbE.jpg

  谭平(b.1960)

  如此经历和独特的艺术思考:一,参照西方当代艺术的形成机制,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二,从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出发,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使他成为中国油画抽象艺术领域的翘楚。尤其自2013年谭平通过“覆盖”系列开始艺术创作的最新探索,使他对纯抽象绘画形式的探索迈入了一个体现新时代气息的阶段。正如谭平在《自述》中写道,“无论画面看起来如何的完美,都存在被‘覆盖’的可能,从物质层面来看,图像虽被覆盖,它曾经的样貌仍然存在于层层颜色之下,如同人类的历史,经过了多次自然破坏和人为摧毁,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时代的痕迹与气息。”

8qtQdg4TO7BzaSL3nCrdra72KuolXIm0GlbDSNPd.jpg

  谭平(b.1960)无题

  2016 年 布面 丙烯 160×200 cm.

  签名:tanping 2016

  展出

  “秩序向”,2020年5月22日至6月14日,当代大家艺术馆,北京

  RMB: 750,000-950,000

  创作于2016年的《无题》,既是以“覆盖”为主体创作方式的一件典型之作,又是谭平在“覆盖”理念基础上向空间发起新挑战的转型期代表。此作的笔触和色块在画面中更加随机、线条排列组合更加自由,画面在不断割裂、重组的过程中达成了面与线、形与色、空间与时间的互动与平衡,见证了谭平由架上绘画拓展至空间绘画的转型--在本作完成同年,谭平在瑞士苏黎世驻地创作期间,完成了他第一件三维“空间创作”作品,意义重大,这也标志着艺术家的绘画走向空间的新里程碑,由此开启了谭平延续至今的“场域绘画”。至今,谭平依旧通过这种具有偶发性的绘画行为--如创作于2021年的《无题》,揭示了绘画过程中有关“行动”“动机”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也探讨着关于艺术本真的课题。

iQrKMmZ3CBLw7z3iO9wBDskraJtuSuZPBzsFnZ32.jpg

  谭平(b.1960) 无题

  2021 年 布面 油画 121×150 cm

  签名:TanPing 2021

  RMB: 300,000-400,000

  王易罡

  抽象艺术也要回归生活

  同样是“60后”艺术家,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抽象艺术的创作,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的王易罡,196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研究生导师。

zHtkLd4vlKpODZKaiveSCwgR3wugzzRVcTfGiBwS.jpg

  王易罡(b.1961)

  与谭平的艺术创作道路不同的是,其绘画风格比较多元--有表现的、有抽象的,也有倾向于波普的图像式绘画,但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都因其作品的前卫与实验性而倍受各界关注。

wXJeHJQW4uHMTxUMqcpdJpaTkEcxsKDOnqyH86yu.jpg

  王易罡(b.1961)抽象作品 H37

  2018 年布面 油画 200×200 cm.

  签名:王易罡 2018

  RMB: 100,000-150,000

  王易罡的绘画由立体主义到拼贴波普、再到其探索最为深入的抽象领域,尤其是在2015年以后,他更注重探索“禅与生活、禅与艺术,我与生活、艺术的关系”--王易罡语。这从他在2018年创作的《抽象作品H37》,就能明显窥见,他在非常努力地表现“艺术就是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痕迹”,注重观念的表现,也借鉴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的表达方式,以期自己的艺术创作能越来越回向自己的内心。

  李姝睿、鞠婷

  “80后”对抽象艺术的新时代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艺术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和多元,作为“80后”艺术家,他们已经进入创作的盛年期,艺术语言和风格业已初成,从而成为各界最为期待的“蓝筹股”。

cWZoNelVTJdzjlNik8yemYjADXJO9YvLqvIQXhUy.jpg

  李姝睿(b.1981)

  1981年生于重庆、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李姝睿,以极具个人化的绘画方式及其延伸实践来探讨绘画本体的边界,以及光与色彩的功能性、社会性等,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RuruINwFzEtLmnPskz1Y6w4ITNkLBMX1JltHZFSw.jpg

  李姝睿(b.1981) 灯光 No.18

  2007 年 布面 丙烯 139×139 cm.

  签名:灯光Light No.18 李姝睿 Li Shurui 2007(画背)

  RMB: 60,000-8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艺术家创作于2007年的《灯光》,试图通过抽象艺术,尤其是光和色彩的运用,在这个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记录和塑造时代中的个体需求和精神状态,从而体现更为广义的集体意识形态。

0aYRLuJuC1tW6XVuXgXCzdkJhmbhFxHsjKVx5uhw.jpg

  鞠婷(b.1983)

  198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潍坊、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2013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学位的鞠婷,则运用版画刀刻、油彩重涂的方式,使作品具备了绘画与雕塑的方式。这既体现出作为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在思考艺术创作内容和观念的深度与突破的同时,也在追求对艺术媒介的创新。2017年的这件《无题》便是艺术家近期艺术实践的典型系列之一。

q5aJAxu1p73pdYlV2nvFgLMwUof4EBavXn1vWWF5.jpg

​  鞠婷(b.1983) 无题 020817

  2017 年 木板 丙烯 124×104.5 cm.

  签名:鞠婷 2017(画背)

  展出 “洋葱”,2017年4月16日至5月28日,OCAT西安美术馆,西安

  RMB: 80,000-120,000

  手工的雕刻,颜料的堆迭而产生的物质性,并由此形成的空间感,从“珍珠”系列到“+-”系列,再到“无题”系列,鞠婷在这一艺术语言与形式上不断地进行拓展与延伸。如果说鞠婷的“珍珠”系列关注的是浅空间里面的颜色、色层变化,以及空间对色彩的影响,不同场域色彩的变化。到了2013年的“+-”系列,画面的空间开始突破二维,进入三维空间;而作为“珍珠”系列的延续,鞠婷在空间的表达上变得更加清晰,无论是空间、色彩还是蕴含于其间的时间,都变得非常明确和纯粹。

  来源: 一风 首席艺术官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向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