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向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方法论 | 李向明 LI XIANGMING:我在洪江修老房

2019-10-29 09:21:40 来源:库艺术 作者:
A-A+

mHmWWJZbquTpzpOxbLnRsE0kH8raZzZ73x9w0hXM.jpg

NbWIBnOmCEvI9q0FwhhN1KgNsn6VTP3ur0iN9jAf.jpg

李向明

LI XIANGMING

  从上世纪90年代走向抽象,坚守至今。其作品参加了国内外学术展览近百次。举办个展十余次。著述出版画集、文集十多部;百余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各地美术馆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斯洛伐克、美国等有关艺术机构或私人藏家收藏;在艺术创作上提出了“土语”的精神母题,建构了“补丁美学”的新概念。

  编者按

  对于乡土的回望,一直是艺术家李向明长久以来的思考命题。在他看来,这不仅关乎农村,也关乎中国的城市和未来。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发展出独特的“补丁美学”,以艺术和视觉的方式对中国的乡土问题予以个人化的关注与提问。近几年来,李向明扎根于贵州一个名为洪江的古村落,以建筑和老房改造的方式继续着自己对乡土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他一方面将之看作自己的一件作品,同时他也是在古村落和乡土文化不断消失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自己的实践的意义,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努力,为乡土中国的真正转型与复兴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与视觉样本。

QFnX3fl8quLoKIEgYxpoBdPrQnsAsxHT9afpZ8f2.jpg

李向明 废物系列之黄泥老墙 180cm×150cm 泥土建筑胶 2018

  李向明:我在洪江修老房

  库艺术 = 库:“乡土”实际上是您的艺术中一个潜藏的线索,您从太行山中走出,今天又在贵州洪江村从事乡村艺术改造的尝试,这似乎与您的架上创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在观念与感情上却又像是一脉相承的?

  李向明 = 李:按照通常的说法理解,我的作品大部分与乡土有关,尤其是与中国的乡土有关。实际上在我内心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如何认识中国?真正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乡土,即乡村。而这个“乡村”不仅是指村落。在我的认知里,包括我们都市的深层,普遍存在着乡村意识的残留。好像我们没有真正经历像欧美国家那样的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那种深刻的演进过程,所以,我们体验到的是一个农耕、工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等多重时代特征裹扎在一起的现实境遇。而农耕时代残留与农民意识、小农观念等各种复杂因素像幽灵一样存在于我们生存境遇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关注乡村,也就是关注我们的大时代。我曾经讲过,中国就是一个大乡村。虽然在建筑、服饰、吃、住、行等等形式上进入了当下,但在骨子里并不具备完好的现代文明所应有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我的“乡土”就不仅仅是一个乡村的概念,我关注的是今日中国如何走出“乡土”(当然我不是指城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201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我的一本文集《土语者》中,有多处谈论到这个问题。

(请横向观看)

EgTKibMn80dmQV6Ec7Gm0ZwvKBpCv2zr5l7vQ7tF.jpg

李向明 废物系列之沉睡的代价之一 120cm×540cm 碎瓦片、钢筋 2019

  库:您是如何发现贵州洪江村的?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远离北方,远离家乡的地方扎根生活下来?

  李:其实也是一个偶然,过去我从未来过贵州,只是有一些贵州的同学、朋友,跟贵州人有些接触。从2017年三月我结缘洪江村之后,不仅连续来了多次,而且,从2018年初决定在这里修房开始,就基本上住下没有离开。也因此,我还辞掉了北京上苑艺术家联合会理事长的职务。这源于这些年来我对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考。2004年我有一系列作品就命名为“回望乡村”。从那时起,我就一头扎进了村落。以往我对乡村的考察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以北,这与我的童年经历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以往的经历如果没有后来成长过程中长期的城市生活历练,也很难发现乡村与城市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联性。

  贵州洪江村过去是一个大山里的深度贫困村,被大山阻隔,虽然离县城只有20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不到10公里。但在过去,当地人要上学读书,需要背上干粮翻山越岭走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镇上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农村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洪江村在交通、居住等各方面有了不少改善,但贫困问题(包括文化贫瘠)依然是村落最大问题。2016年4月,进驻洪江村的脱贫工作队来了一位贵州省教育厅的女干部马丽华,挂职第*书记。这是一名知识分子干部,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易于动情动心。于是她发现了洪江村的问题所在,提出了“艺术洪江,匠人洪江,生态洪江,非遗洪江”等治理策略,并以“老房激活”,引进艺术家入驻,实施艺术扶贫,文化扶贫的重大举措。那么,这就契合了我对乡村问题的思考,也为我进入乡村打开了门槛。尤其是村落里成片坍塌的杆栏式民居,契合了我近年来使用废弃物创造作品的心境,以及从平面的架上绘画走向四维空间等艺术问题思考。如此等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我对这个偏远村落的选择。

(请横向观看)

HyT1ENPcOahnXwffNaIrvDopI88p3cGEgosyAom4.jpg

李向明 废物系列之老墙 1 950cm×350cm 夯土、老砖、钢筋 2018

  那么,我能在洪江待下来,一方面是我对那些杆栏式结构的老房、老砖、老瓦一见钟情;另方面是我希望通过补救、修缮、改造这些废墟一般的老房,来实现这几年一直思考的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再则,艺术家进驻乡村,也为解决乡村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可能。这可以看作是主客之间的双向选择与双向发展的机缘。艺术家不是扶贫干部,但是通过进驻村落,修缮老房,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沉闷的村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改观。

  回到我们自身的话题上,主要是如何将多年来自己对艺术本体研究和美学思想的积淀,通过修建一座房子与空间设计使其获得新生,达到一种升华与扩延。这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一个课题。贾方舟先生在评价我的作品时,将我提出的“平民美学”修订为“补丁美学”。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又加强了对“补丁美学”意义的阐述。“补丁美学”不仅仅是“补丁”的简单符号呈现,不仅仅是在平面构成形式上的拼贴(尽管它就是一种视觉形式),而是力图将这种形式的美感空间化、体积化、功能化,甚至是生活化。这方面的思考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了。

(请横向观看)

csihMyoMZtqq93aotM9zpcgPQrwn8qbN8uN0ur76.jpg

李向明 桑麻无语 300cm×100cm 综合材料 2007

  2016 年有了一次机会,在太行山里我的故乡一个工业废墟上设计一个长廊。我借机尝试着将一张表现故乡的油画,演化成了30多米长,6米宽,8米高的长廊。原是一张以当地老民居结构为形态的意象性的平面油画作品。我将画面里的结构关系分解后,在大地空间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实体的建筑构造。我选择了钢板材料,与工业废墟的气质也非常协调。实际上就是在大地上立起了一个铁板做的大型装置,具有绘画及镂雕形式的视觉美感。那一次的尝试,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也增强了我对空间艺术的极大兴趣。之后,在北京上苑,有朋友投资做一个美术馆,请我来设计。这个场地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些原有的半截子会馆兼住宿似的建筑。我在此基础上,就以最大可能发挥“补”的方式,形成了美术馆的整体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将一座两千多平米的实体建筑,修成了有动感,有飘逸感,有通灵虚透特点的视觉形式。

  但这些尝试我都不是很满意,不是特别能够贴合我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进入到洪江村之后,我觉得有了实现自己想法的更好机遇。当地政府也给了艺术家很大的自由空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想象。进入洪江以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行为好似在尝试完成一次大地艺术活动。我们知道日本首创了大地艺术节,艺术家们基本是在空旷的场域中做装置、建筑等各种形式的造型呈现。但这些东西有的后来会变为废墟,有的很快就消失了。那么我们的尝试是有可能探索出一条艺术形式与现实功能有机结合的途径。可以形成在形而上中的形而下,或形而下中的形而上。

xPQu7ogE9m9qXg1mTJ7S0Q9OeEtPGD4TyXQXxj11.jpg

李向明 粮仓 365cm×183cm×40cm×4组 粮食口袋 装置现场 732cm×40cm 2009

  我们的“建筑”是在一个老村落边沿的山野地来呈现的,它就具有了大地艺术的一定特征。同时它本身是有功能性和实用价值的,可以住人,可以挡风避雨,不是一件纯粹形式主义的作品,这就与原有的大地艺术有了很大不同。我们在修房子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老民居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材质美感所打动。这又无形中成为一种养分补充着自己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比方说老木头与杆栏式结构,比如老瓦片和老旧的手工黏土火烧砖,比如爬满薄薄一层绿苔的石墙石片,等等这些在以往的材料视域里几乎没有涉足。虽然多年来我在艺术上用过多种不同材料,但是接触这种老的、大量的木头等材料还是首次。这些材料呈现给你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把一些老建筑废墟上的东西全部捡回来,用于所修建房子周围的墙壁和各个空间,整体呈现出的就是一幅抽象绘画作品。也就是说,整个建筑不同于一般的盖房子,从各个角度都能发现它具有“补丁美学”的感受和意义,这种感受是承载了或历史或文化或生活记忆的。

wRuoCFdVOT2lTbr2oBRGkNq6yTRBW0BwIq6AxxNN.jpg

李向明 民以食为天 任意大小 粮食口袋装置 2017

  再一个方面,我的建筑整体来看,是承载了历史时空关系的。墙体所呈现的材料是现在已经消失的夯土。夯土是我修补的这座老房子原始的墙体。我将残缺的部分进行了特别的修补,大面积保留了不影响安全问题的墙体,不仅显示出岁月的留痕与历史的记忆,而且与木架构的老梁老檩和手工锻造的老青石、现代工业生产的钢筋水泥、玻璃等材料之间,构成了一个民房建筑发展史的时空关系。我们掐指一算,这时空跨越了数千年。我是古赵国邯郸人。目前可以看到的赵国的原始建筑遗存大量是夯土围墙。我面对眼前的夯土老墙,时常感觉在与古人对话。金戈铁马的春秋岁月,似乎从这天荒地老般的夯土结构中飞驰而来,又飞驰而去;在这横竖周正的杆栏式卯榫结构中,我能听到古老的布依族土著居民发出天籁般的歌声;我从裸露的钢筋水泥框架中,移情到工业文明铿锵步履与后工业时代的喧嚣;那些曾经是一家一户手工烧制的老砖老瓦,还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也已经消失。那么我选择这些有时间积淀的古朴材料所呈现的美感,又是绘画所无法达到的……这样的建筑这样的材料,让你看到的不仅是某种建筑或材料,而是一种非常厚重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独特媒介;是能够让灵魂穿越古今时空的灵性归宿。

  作为艺术家,最有兴致的是这些材料丰富了创作的选择,扩延了原有对艺术的思考,扩展了平面化的思维。当你进入到这种空间之后,会觉得画一张画的作为似乎变得非常弱小,已经很难有超越的张力令我激奋。这是做建筑之前所不会有的体会。当你进入到与大地与泥土与历史时空,如此亲近的对话的时候,当你在这些独特的材料中感受人的生活气息与人的温度时候,会觉得这里面有多种无限的可能性。它们随时都在激发着你的激情与灵感。很多艺术家朋友来到洪江之后诗兴大发,手舞足蹈。大家从北京高楼林立的狭隘空间里进入到广阔天地,感觉在这里整个精神是放松的,思维是敏捷的,各个方面的兴致都迸发出来。在这独特的材料语境中和自然天成的环境中,大家获得了精神的放松与心灵的自由。因此产生艺术的新形态也就成为可能。所以说,来洪江能待下来,是有多重理由与多种因素的。

(请横向观看)

nWLvXSgxm7m5ltpqtVx54nliCoAlmRvYT8LB8JRi.jpg

李向明 废物系列之你往哪里去 165cm×1700cm 废钢板、铁皮等 2019

  库:您以往的作品中都有一种对于乡土文化非常严肃的反思,甚至是批判。而您这次回到乡土田园营造自己的桃花源,是否与以前那种有距离的批判与反思有所不同?

  李: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在修房子的过程中,有一个村民两次来问我,他说你下这么大工夫修这个房子,你能活二百岁啊?我说我不活二百岁,但是要让这个建筑活二百岁。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修这个房子,与其说我是把北京的工作室移到乡村来,不如说我只是想在此完成一件作品。假如我是要在乡村居住的话,租一座老百姓的房子,一百万至少可以租五十年,整修一下可以住得很舒服。但是,我不能按一件作品去打造。我要做的是完成一件能留给大地的作品,它是未来的。我在设计、修建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也不是生活问题,完全是像面对一件画作一样在经营,这条线长一点,短一点,这块和那块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协调等等,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个房子更多是呈现视觉美感的空间。

E0SQjjq35lTwDaC5Bri1ttyycK3F7oJhprUF3ItT.jpg

李向明 泥土里的政治史 200cm×600cm 综合材料及现成品 2012

  你刚才说到“批判性”,我在做这个建筑的过程中,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过我们修缮老房的行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周边村民对建筑的想象。我国现在的乡村大部分都变成了水泥方块的房子。村子原来那种自然天成的环境和独具匠心的民居文化传承断裂,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厚重感觉。乡村从建筑到服饰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急速趋向同质化,平面化。乡村在走向消失。许多地方是在政府主导下大拆大建,有着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老房屋已经大量被拆除。应运而生的整齐划一的水泥方阵不断出现而替代了传统自然的旧乡村……这是一种发展?还是退化?更为重要的是“建”与“拆”之间相对应相对立有时会相消解。面对不休止的“拆”的国情持续不断地“摧毁一个旧世界”的国情,在建设中不断破坏着的国情,我们的“建”之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乡村发展质疑基础上的,我们的批判性就来源于这种质疑。

  表面上看大家在乡村修房子是营造一个“桃花源”,其实质上是大家为乡村的存在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修这些房子的过程中,我在视觉上保留了原有朴素的美、材料的美,但是在功能上增加了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比如生活起居和卫生条件。现在村民家里也开始有了卫生间、洗浴间这些设施。所以说,我们在修房子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和多个领域都会对村民有所影响,所以这个房子更大的功能也可能是对村民以及村貌的改变,也是对所谓“城镇化”的质疑。批判、质疑、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如果通过我们的行为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改变,那么正是质疑与批判的作用所在。

ddh7O5zlAws34QcsojsuQX3WqDupsvG9pFOkMEXn.jpg

李向明 补丁中的补丁 60cm×60cm 亚麻布面丙烯及现成品 2011

  库:您刚才也提到了改造老房子的过程中您对于自身艺术的一些新的思考。是否在这个回望乡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找到一条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道路,也在您的考虑范围之内?

  李: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能够给历史创造什么绝对的全新的艺术样式或者方向的一定是个天才。我只是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清醒地去寻找新路径的可能性。能不能找到一条中国当代艺的新途径?或者说是不是已经找到了一条新的艺术之路?那要由时间来验证。但是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关注问题的艺术,就是一种表面化的修饰性的艺术,很可能是不具有当代意义和未来意义的。我们是不是能够创造有艺术史意义的作品?要看我们有没有那个天赋,要看是否具有那份才能。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当代艺术。在社会的不同分工中,我们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能不能最大限度的超越意识形态?能不能站在人的终极问题上去思考?能不能以最大限度摆脱功利主义?能不能最低限度将自己从事的行业做的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我们最低限度要做到不停地去钻研,去思考,去剖析,去创造。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从自我的灵魂深处,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断地去剥离自己。能做到这一层,就不会滑落到肤浅的唯美边缘。这里的核心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有思考,有担当,不断挖掘,敢于舍弃,敢于自我剖析自己的勇气。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你作品也不会有力量。有收藏家跟我说:“你在十几年前的一个阶段的作品特别好,应该多画些那个风格的作品。”我当然知道那个阶段的作品不错,那个阶段的大部分作品都被买走了,包括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也多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但是,如果我停留在那个阶段的话,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成长,就不可能有新的未来。不管未来的时间有多长,我们都要不断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向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